t66ycom最新地址2018入口 和同学做了好爽 纲手对鸣人的惩罚三部曲
高一男生提供线索发现门斋铁路界碑
门斋铁路位于中国早期商业铁路门头沟区 专家建议原址保护界碑
小石碑见证了伟大的历史。最近,许多文化保护志愿者在门头沟区发现了一块门斋铁路界碑。《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门斋铁路是中国早期的商业铁路,已建成90多年。据铁路文化学者介绍,发现的界碑非常罕见,见证了门斋铁路的兴衰。
铁路文化学者首次发现
门斋铁路界碑
在铁路文化学者、《我的京张铁路》作者王伟的指导下,《北清日报》记者来到门头沟区大台火车站附近,登上铁路旁的一座小悬崖,悬崖平台之间种植了一块柱状石碑。石碑是深灰色的,比地面高约0.35米、宽约0.13米,硬朗的凿痕,可见其刻工粗犷,面向铁路一侧,刻有门斧界三个字,门词横书在上,边界字居在下,呈倒三角形布局,字口锐利清晰。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门斋铁路界碑。石碑在原址保存至今,距铁路线约10米,标定了铁路用地范围,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王伟介绍说,早在上世纪初,京津各大企业家就要求在斋堂开采修建铁路。1928年,门斋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是中国早期的商业铁路。经过90多年的沧桑,门斋铁路上的老站房、站台、桥涵、隧道、蒸汽机车水塔等建筑大多有遗迹。
2019年2月1日,王嵬通过门头沟区政务服务中心向当地文物部门递交了关于全线保护门斋铁路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书》,目前尚未得到认定结果。在当时的申请认定项目中并不包括“门斋界”碑。王嵬坦言,在门斋铁路的附属建筑物当中,他还从未见到过“门斋”字样,因而这块界碑非常珍贵。
高一男生提供线索
寻碑需要3个小时
我们必须感谢一个大男孩才能找到这座‘门斋界’纪念碑。王伟告诉《北青报》,石碑隐藏在山林中,位置极其隐蔽。如果不是铁路爱好者、16岁的黄浩原男孩提供的线索,寻找边界纪念碑就像大海捞针。
黄浩源就读于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他从12岁起就喜欢上了火车。最近,当他参观大台火车站时,他从当地村民那里得知山上有一块门斋界纪念碑。我很兴奋,认为这是门斋铁路的历史遗迹。黄浩源立即和朋友杨瑞开始搜索,但由于山区地形复杂,两人都找不到。然后黄浩源把这条线索告诉了王伟。王伟在山地考察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调查,他终于找到了传奇的界碑。
然而,巧合的是,有不止一个类似的边界纪念碑。据文史学家毛瑞介绍,门头沟区西坡村37号院门前也有一块门斋界纪念碑,从其他地方迁移到这里。《北清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边界纪念碑的规定与前者相似,但石材、字体、雕刻等差异较大,远离门斋铁路线,是否与铁路与铁路相关仍有待调查。
字体具有民国时期的特点
保护原址
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刘卫东表示,在常见的地界碑中,有行政界碑、坟墓界碑和铁路界碑。大台附近发现的门斋界纪念碑很可能是门斋铁路的历史遗迹。门斋铁路建成之初,沿线肯定有不止一块类似的界碑,但经过90多年的变化,不知道能留多少。
刘卫东说,根据照片,边界纪念碑的石材加工粗糙,风化迹象不明显,字体具有清末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特点。西坡村发现的门斋界纪念碑不如前者雕刻,风化痕迹明显,散落在西坡村的原因有待验证。刘卫东说,我们必须感谢文化保护志愿者的毅力。大台站附近发现的门斋界纪念碑见证了当地的采煤历史和交通历史,丰富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工业遗产,最好保护原址。西坡村的门斋界纪念碑可以考虑集中保存。
内存
中国早期商业铁路 因煤而兴衰
《北青报》记者查阅了叶叔宪的《门斋铁路始末》、《北京铁路局志》等史料,简要勾勒出门斋铁路的历史沿革。
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斋堂煤矿公司成立,次年召开股东大会,认定斋堂矿区藏煤量丰富,经济价值高。但斋堂位于京西深山区,交通堵塞,建矿投产必然导致煤炭积压。修建斋门铁路不仅可以建造矿山运输设备,还可以及时运输生产的煤炭。
门斋铁路于1924年开工建设。
1927年,门斋铁路干线第一段(门头沟-清水涧口/全长25公里)竣工通车;同年,门斋铁路支线(清水涧口-板桥/全长8公里)竣工通车,是发现界碑的路段。
1928年,门斋铁路第二段(清水涧口-斋堂/全长30公里)竣工通车,铺设窄轨(现基本无存)。
从1927年到1948年,门斋铁路的运营历经坎坷,受水患、政局等因素影响。
1957年,门斋铁路改为国有企业,由北京铁路管理局接收。门斋铁路的名字不复存,改为大台支线。在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里,大台支线仍以煤炭运输和通勤为主,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门头沟区空气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2015年至2020年,千军台煤矿、王平村煤矿、木城涧煤矿、大台煤矿陆续关闭。门头沟区告别了采煤史,因煤而兴起的门斋铁路线基本结束了90多年的运煤史。
本报记者 崔毅飞